胡晓光老师本书自序

《唯识要义探究》一书,是我近十几年来研究唯识学 文章的结集。本书几乎涉及唯识学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并且我力 图用纯理性的方法进行了比较严密的逻辑分析与评判。 这本书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的唯识学的整体观。我的唯 识学理念 主要由三方面组成:一是我的唯识学基本观念与立场二是我的唯识学研究问题与结论三是我的唯识学研究方法与原则

唯识学的真实观

唯识学是由存在论和认识论两大部分组成。所谓唯识义者,就是阐述万法唯识、唯识无境的存在观;所谓法相义者,就是诠释万法性相的真实原理,也就是唯识学的认识论。在理论上,存在论与认识论是互为前提的,没有存在论的认识论是无效的,反之亦然。唯识学认为,唯识学是内明的“ 无上无容”的法⻔,是释尊一生教法的极谈。唯识学的存在论和认识论更能体现一种独特的优越性,那就是它所阐释的道理十分圆满,令人生起净信,并且具有可实践性。

唯识学新仪

佛学是有理性整体性体系的,它的维度及基本原则乃 至表述观念的方式、方法都根于佛陀的如实观。然而就其文化体系的构成,则在唯识学中成型。佛学的命题判定应以佛陀为正量, 因而结论后之研究,确实是唯一有效治佛学之方法原则。就文化 传播而言,佛学形成了三大系,汉传、藏传属于大乘教,南传则属于小乘教,可是就其理论性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则仍是印度大乘瑜伽行派的唯识学为至极。

唯识本义浅论

唯识本义浅论 唯识本义究竟是何规定性?这确实是唯识学根本性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佛教界和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说法。有从本体论度对此阐述有从认识论度来对此说明,有从实证方法度来对此解释。各种说法都有一定的依据,理论上也都自成体系。笔者通过多年来对唯识学的研究探索,感觉到在唯识学的理论体系中,确定是含有这些相关性的内容与观念性的本质界说。但是, 事实上唯识学的“唯识”命题真实函项并不是如上各种界说或各 种界说的综合。

唯识要义

唯 识 要 义一、唯识思想的来源及其基本含义1、唯识思想根源于《阿含经》之观心唯识学是观心之学,是瑜伽学。所以唯识宗也被称为瑜伽行派,唯识宗的根本大论叫《瑜伽师地论》。唯识思想来源于佛陀的观心法,众所周知《阿含经》是最早的佛典,它比较原本地记述了佛陀的思想。《瑜伽师地论》就是本着《阿含》的精义而造的。《阿含》认为“ 心为法本”,能观心者才能解脱。唯识学就是基于“ 心为法本”的理念而广演唯识妙谛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对“ 心为法本” 之义的阐释。